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内蒙古巴彦高勒;黑龙江哈尔滨(太阳岛);吉林省吉林市郊(江密峰镇);辽宁鞍山(干山);甘肃兰州(雁滩);陕西长安县(太乙宫镇小溪)和南郑县(南湖公园小溪);山东济南(护城河)和南四湖;江苏南京(玄武湖、莫愁湖、中山陵和栖霞山);安徽安庆地区(龙感湖);江西九江(城门湖);浙江鄞县、温州和丽水地区;福建漳州;河南信阳;湖北武昌(东湖)和富水水库;湖南韶山(水库旁小溪)、株洲和零陵(湘江边);贵州贵阳、遵义、马岩和修文县(乌栗);四川峨眉山、成都(锦江边)和渡口蚱石(金沙江边);云南永胜县(长湖边)和激江县(抚仙湖);广西兴安县(湘漓分派);西藏林芝县(色季拉山)等地均采集到标本。
形态 本种身体呈长钉形,前端削尖,中段宽度不变,后端六分之一稍窄。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体长一般为25—35mm,宽约3mm。贵州修文县乌栗标本和福建漳州标本颇大,体长可达60mm,头端宽1.5mm,最大 宽度6.2mm,尾吸盘直径3mm,远较前人记载要大得多。生活时呈粉红色或肉红色,保存 标本呈苍白色。生殖季节整个身体变成红棕色,生殖带显著膨大。全身共有107环,节Ⅰ—Ⅱ各一环;节Ⅲ2环;各环又被一浅沟再分割;节Ⅳ—Ⅷ各3环,但每节末环膨大并被浅沟再分割;节Ⅸ—ⅩⅩⅣ各5环,为完全体节;节ⅩⅩⅤ—ⅩⅩⅥ各3环;节ⅩⅩⅦ仅1环。完全体节的第5环(b6)通常较大并被一浅沟再分割,有的标本第3环(a2)亦较大并被一浅沟再分割,其环式为b1+b2+a2+b5+b6(c11+c12)或b1+b2+a2(b3十b4)+b5+b6(c11+c12)。我国标本与印度标本不完全一致。体表皮肤常有裂纹,各环上有明显的皮肤乳突分布,特别在尾吸盘背面乳突呈辐射状排列。尾吸盘较最大体宽要窄得多。眼通常3对,前对大的位于节Ⅱ的背中,后两对小的位于节Ⅳ中环的背侧。前吸盘小,口孔在其底部。生殖带共占据15环,位于第28—42环。雄生殖孔显著,位于节Ⅻ的b1环(即第35环)上,有的标本在节Ⅺ/Ⅻ之间,在一圆形突的中央。雌生殖孔小,位于节Ⅻ/ⅩⅢ之间(即第39/40环沟上),两生殖孔相隔5环。另外在节Ⅹ/Ⅺ之间以及节ⅩⅢ/ⅪⅤ之间的腹中各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副性腺孔,这是本种最明显的特征。肛门很大,位于节ⅩⅩⅥ/ⅩⅩⅦ之间的背中线上。
消化管如本科的形式,咽长且具有背和腹侧的脊。小的假颚或退化的颚上各生有1或2个可伸缩的针形齿,前后排列着。囊形的嗉囊具有非常薄的壁。生殖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从节ⅩⅦ向后,每节的两侧大约各有8—9个小的球形精巢。精囊从节ⅩⅦ向前侧盘曲,直至节ⅩⅢ的前半形成细的精管。精管不形成达到Ⅺ神经节的精管膨腔前转。精管膨腔呈球形,其角很短。两条粗细不均匀的管状卵囊向两侧大大分开,盲端在节Ⅻ/ⅩⅢ间的两侧远离雌生殖孔。卵囊的后限在节ⅩⅤ的后缘并在节ⅪⅤ内发生多次褶叠。在腹中折回节Ⅻ/ⅩⅢ间,由雌生殖孔开口向外。雌生殖系统的结构与Moore(1927)记述的印度标本颇不相同。
形态 本种身体呈长钉形,前端削尖,中段宽度不变,后端六分之一稍窄。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体长一般为25—35mm,宽约3mm。贵州修文县乌栗标本和福建漳州标本颇大,体长可达60mm,头端宽1.5mm,最大 宽度6.2mm,尾吸盘直径3mm,远较前人记载要大得多。生活时呈粉红色或肉红色,保存 标本呈苍白色。生殖季节整个身体变成红棕色,生殖带显著膨大。全身共有107环,节Ⅰ—Ⅱ各一环;节Ⅲ2环;各环又被一浅沟再分割;节Ⅳ—Ⅷ各3环,但每节末环膨大并被浅沟再分割;节Ⅸ—ⅩⅩⅣ各5环,为完全体节;节ⅩⅩⅤ—ⅩⅩⅥ各3环;节ⅩⅩⅦ仅1环。完全体节的第5环(b6)通常较大并被一浅沟再分割,有的标本第3环(a2)亦较大并被一浅沟再分割,其环式为b1+b2+a2+b5+b6(c11+c12)或b1+b2+a2(b3十b4)+b5+b6(c11+c12)。我国标本与印度标本不完全一致。体表皮肤常有裂纹,各环上有明显的皮肤乳突分布,特别在尾吸盘背面乳突呈辐射状排列。尾吸盘较最大体宽要窄得多。眼通常3对,前对大的位于节Ⅱ的背中,后两对小的位于节Ⅳ中环的背侧。前吸盘小,口孔在其底部。生殖带共占据15环,位于第28—42环。雄生殖孔显著,位于节Ⅻ的b1环(即第35环)上,有的标本在节Ⅺ/Ⅻ之间,在一圆形突的中央。雌生殖孔小,位于节Ⅻ/ⅩⅢ之间(即第39/40环沟上),两生殖孔相隔5环。另外在节Ⅹ/Ⅺ之间以及节ⅩⅢ/ⅪⅤ之间的腹中各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副性腺孔,这是本种最明显的特征。肛门很大,位于节ⅩⅩⅥ/ⅩⅩⅦ之间的背中线上。
消化管如本科的形式,咽长且具有背和腹侧的脊。小的假颚或退化的颚上各生有1或2个可伸缩的针形齿,前后排列着。囊形的嗉囊具有非常薄的壁。生殖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从节ⅩⅦ向后,每节的两侧大约各有8—9个小的球形精巢。精囊从节ⅩⅦ向前侧盘曲,直至节ⅩⅢ的前半形成细的精管。精管不形成达到Ⅺ神经节的精管膨腔前转。精管膨腔呈球形,其角很短。两条粗细不均匀的管状卵囊向两侧大大分开,盲端在节Ⅻ/ⅩⅢ间的两侧远离雌生殖孔。卵囊的后限在节ⅩⅤ的后缘并在节ⅪⅤ内发生多次褶叠。在腹中折回节Ⅻ/ⅩⅢ间,由雌生殖孔开口向外。雌生殖系统的结构与Moore(1927)记述的印度标本颇不相同。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呈长钉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生活时通常粉红色或肉红色。完全体节的第5环(b6)以及中环(a2)明显地大且被一浅沟再分割。眼通常3对,前对大并位于节Ⅱ的背中,后两对小的眼位于节Ⅳ中环的背侧。生殖孔被5环隔开。在节Ⅹ/Ⅺ和节ⅩⅢ/ⅪⅤ各有一很大的附性腺孔。精管不形成达到Ⅺ神经节的精管膨腔前转。管状卵囊向两侧大大分开,盲端远离雌生殖孔。
生物学
生态 本种喜栖高山溪流或池塘,常附于岸边的石块下。前人记述其分布的最高点为海拔6 300m,在我国同属横断山系的四川渡口市蚱石金沙江边以及云南永胜县长湖和激江县抚仙湖均采到过。也常出现在平原地区溪流,湖沼和水田里,行动十分活泼。据在浙江鄞县的观察,在水田表土内巴蛭的个体数可多达20—30条/m2。产卵茧季节大致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17—27℃,平均20.2℃)。卵茧产于稻株的茎上或叶片的背面。在5月29日至6月29日这个期间都采到卵茧,每茧有2—5个受精卵。卵茧椭圆形,呈笋皮棕色,大小为2.77—4.62mm×1.45—1.67mm,前后端各有一圆孔。幼蛭的形态与成体相似,大小为4.15—4.71mm×0.44—0.53mm。产卵期后,不少成体钻入受螟虫侵害的稻秆(枯心苗)内。其抗药力较弱,在水田施用毒杀医蛭的药剂后,大多数钻出表皮而死亡。倘不加细察,易误认为医蛭而作出错误的统计。1965年7月28日在姜山用敌百虫和五氯酚钠分别施入两丘田内,24小时后检查死亡和麻痹的水蛭数,检查面积均为4.5m2(1.5m×3m)。结果在前一丘田中共捡得水蛭120条,其中巴蛭89条,约占总数的74%;后一丘田中共捡得162条,巴蛭132条,占总数约82%。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内蒙古、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西、江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由于本种是溪流和湖沼常见的种类,在生物监测与水质生物学评价调查中经常可以遇到。又因本种是清水种类,对毒物敏感,抗药力较弱,故可以作为毒性试验的动物材料。